关于印发《普洱市推进“创业之城”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局,各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驻普各单位:

 

《普洱市推进“创业之城”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普洱市委办公室

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4月26日

 

----------------------------------

 

普洱市推进“创业之城”建设实施方案(本文有删减)

 

为加快推进普洱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创业“核聚变”效应,立足普洱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精准制定政策和提供服务,不断优化创业生态,最大限度释放创业活力,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推动原普人、归普人、新普人、旅普人共融共享共创。力争到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38万人,经营主体达36.01万户(其中,企业8.2万户、个体工商户27.42万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9万户),创造就业岗位45万个以上,将普洱打造成全省“创业福地”的示范城市,让普洱成为创业者向往之地,以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赋能普洱高质量发展。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措施

 

(一)构建多方联动体系,聚合资源推进创业。坚持全市一盘棋,形成职责明晰、运作规范、要素集中、同轴运转、考核激励的创业支撑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普洱市“创业之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通过信息数据共享、流程路径重塑,推动创业政策、项目、平台、资金、服务、人才等要素资源整合串联、汇聚增效,实现创业资源要素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配置。各县(区)党委、政府、各市直有关单位建立相应推进机构,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创业之城”建设,构建中心聚能、多方联动、协调高效的创业组织领导体系。

 

2.健全服务机构。把握供给与需求两端、城市与农村两地、线上线下两域,构建市级抓统筹、县级抓落实、乡级促拓展、村级为终端的创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各级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和组织化劳务用工平台建设。将创业融入就业服务,前推后延强化全过程创业帮扶,铺展以城市为中心、覆盖城乡、协调相融的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充分利用便民服务站、党群活动服务中心等场所注入就业创业元素,联动现有就业公共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以及村(社区)等场所,建设一批创业服务窗口、创业指导站、创业服务驿站,打造“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就业创业服务“党建共建圈”。

 

3.系统集成政策。全面梳理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现有产业、创业扶持政策,统筹各项政策研究、拟定、监督、落实,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税费优惠、社会保障、小额贷款、创业孵化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打通不同单位、部门的创业帮扶政策,面向各类创业者集中服务,形成政策合力。积极搭建精准对接创业者常态沟通对话平台机制,根据各类创业者需求,制定鼓励和促进创业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创业扶持政策清单》,实时更新,动态发布,营造创业门槛低、管理简便、政策扶持、融资灵活的良好创业环境,实现创业促发展、发展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

 

(二)做强产业支撑体系,依托产业赋能创业。紧扣发展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打造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链完整的创业创新产业生态,依托创业做强产业、依托产业赋能创业,强化产业服务支撑,以产业服务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

 

4.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创业。聚焦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落实产业专班和链长制,顶格为创业者服务。依托普洱茶产业作为普洱第一支柱产业、“中国咖啡之都”建设的产业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普洱茶艺师、普洱咖啡师、佤山歌舞者等创业品牌,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提高全产业链创业就业。

 

5.发挥沿边优势促进创业。依托全市沿边产业园区建设规划,推进“边四县”创业孵化园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出口加工企业落户边境口岸,提高口岸、抵边地区创业就业吸纳能力。依托“两个市场”,精准衔接优势,与周边国家邻近地区共建“两国两园区”,鼓励各领域、各行业优质企业和人才开展国际化创业。用好普洱学院老挝等留学生资源,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打造“澜湄国际创业园”。聚焦发展边民互市和“互联网+边境贸易”,为企业在数字创意、医养健康、跨境电商、文旅服务等领域创业发展拓展空间,打造服务边境贸易发展高地。

 

6.发展园区经济促进创业。结合各园区功能定位,完善招商政策体系,围绕主导产业靶向招引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带动入驻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企业和项目,发挥产业链集聚效应优化创业生态。打造入驻园区新创办企业专项应用场景,清晰化、流程化提供“一站式”专业服务。实施市场化招商引资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引进市(境)外企业投资普洱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和第三方专业招商服务机构,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和补助;对被认定为云南省“专精特新”、云南省“瞪羚”和“独角兽”的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奖励。

 

7.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创业。加快建设普洱数字经济产业园,搭建“采存算管用”大数据服务平台,集“政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数字经济生态圈,建设数字经济双创中心,强化与高校、企业合作,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和数字化服务水平。拓展区域合作与协同创新,招引培育一批承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相关领域的高科技企业落地普洱。

 

(三)搭建平台支持体系,集合载体驱动创业。统筹布局,辐射城乡,开放共享,构建“市级龙头牵引+县区特色推进”为主干、各类特色创业生态为补充的创业平台。

 

8.建设“1+9+N”创新创业平台。以思茅区为中心,辐射9个县,N种方式,着力打造集感知、集成、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1+9+N”创业平台。重点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机构充分利用老旧商业设施、仓储设施、闲置厂房和楼宇、过剩商业地产等资源,通过政校企合作、政企合作、企企合作等合作方式,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业孵化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电商直播基地等多种形式创新创业平台。支持数字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创业线上平台活跃度、孵化效率和带动作用。鼓励市内重点企业建设内部孵化平台,开放技术、资本、市场等内部资源,采取内生孵化、外延孵化和协同孵化的方式培育出更多创新创业团队、中小微企业。

 

9.加强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健全平台管理制度,完善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企业入驻、成果转化等评价指标,完善平台认定管理、监测评估、绩效考核,引导平台向产业化、精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对认定为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的,在上级补助基础上由市级财政再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认定为市级的,由市级财政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补。支持各类平台整合集聚、开放共享,推动资源高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提升创业孵化成功率和持续发展水平。

 

10.打造多维度创业空间。以茶、咖啡、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为重点,以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紧扣城市、农村地域性,优化空间布局、融入文化创意、优化创业场景、丰富创业业态,探索“高原特色农业+创业”“文旅康养+创业”“城区改造+创业”“绿美乡村+创业”等模式,每年培育认定一批创业小镇、创业街区、创业社区、创业村落,给予不高于1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四)厚植人才夯基体系,汇聚英才支撑创业。汇聚更多高知识水平、高能力素质的人才,吸引更多省内外劳动者留普入普创新创业,共建、共创、共享“创业之城”。

 

11.实施产业人才引进计划。紧紧围绕生物医药、能源矿产及新材料、茶叶、咖啡、林板家居和林浆纸、高原特色产业、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制定发布全市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实施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双轮驱动,重点引进带技术、带研发成果、带项目的拔尖人才和团队。对企业柔性引进的重要科研项目合作或产业化项目技术负责人给予个人专项补贴。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核准备案的基础上可自主公开招聘硕士研究生或副高级及以上紧缺急需人才,特殊专业或岗位可采取考核直聘方式办理。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按程序报批后不受单位编制、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限制。

 

12.实施青年创业兴乡计划。深入实施云南省支持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深化拓展普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计划、高校学子智荟普洱行动计划,引导大学生、外出青年、本土青年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参与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行落户、求职、就业、安家、见习、培训、场地等多方位支持,吸引和凝聚青年人才到普洱创业。在校大学生或毕业未满3年的高校毕业生在普洱创新创办企业的,带动就业20人以上,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带动就业40人以上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精准设计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专项场景,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各类“小而美”的创业项目。对申请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园区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者,按照第1年全免、第2年减免80%、第3年减免50%的标准收取场租,第4年后正常收取场地租金。

 

13.实施“返普创业”计划。完善普洱籍在外人才信息库,联动普洱青年人才招引活动,常态化、多频率宣传推介普洱发展优势和创业政策,及时了解创业需求,做好跟踪对接。支持普洱籍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各类群体返普创业,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3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紧密衔接普洱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结合实际分析研判创业空间和创业前景,建立涵盖一、 二、三产的“创业种子库”(每年遴选10个项目),围绕入库项目打造融资担保、基金支持、政策申报等服务链,择优对入库项目给予支持。

 

14.实施创业培训赋能计划。深入实施“马兰花”计划创业培训,深入分析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业培训需求,有针对性组织创业训练营、创业实训、商业实战模拟等活动。完善青年创业培训机制,推动市内各高校和中职学校开设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课程,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打造系统的创业沙龙体系,鼓励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为创业者营造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环境,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每年组织100名以上创业者在普洱开展创业训练活动,将普洱的创业者送出去,把全国的创业者请进来,形成对流循环,让创业者始终站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五)深拓技术引领体系,激活创新促进创业。打造科创策源平台,促进创业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鼓励支持技术、产品、模式研发,为建设“创业之城”注入源动力。

 

15.鼓励产业科研合作。建立产业需求与科研对接协同机制,聚焦普洱重点产业领域、头部企业和驻普院校,统筹各类创新资源,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示范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推动项目与产业精准结合。强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支持市内“链主”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知名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积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结合普洱市资源优势,争取国家战略性科学工程和重大创新平台落地普洱市。

 

16.鼓励产业科研创新。探索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组织企业梳理产业“卡脖子”技术清单,集聚人才揭榜挂帅。培育建设更多产业相关重点实验室,对普洱市新获批建设的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支持各级政府、园区、企业等建立科技孵化器、独立研发机构、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人才飞地”。建立科研成果在本地转化奖励报酬制度。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设立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建站补贴,进站博士后除享受省级相关支持措施外,每人每年额外给予3万元生活补贴。

 

17.建设科技成果创业孵化平台。发挥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高校挂联普洱优势,依托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普洱绿色能源与矿产资源研究院,建设院士专家精准对接、融入产业与服务指导、人才培育与创业孵化平台,积极对接院士高端人才,聚集人才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孵化为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有较强操作性的优秀创业项目,建立项目推介机制,推动创业项目落地转化。

 

18.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努力培育科技型民营企业,支持企业运用各类型知识产权的组合有效开展创新,加快建立“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体系。将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项目和产品纳入普洱市重点企业库、重大项目库、重要产品库,积极探索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鼓励科研院所向民营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推动研发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人才支持,民营企业在职称评定、科研经费申请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同等待遇。

 

(六)建立赛事运作体系,打造品牌助推创业。打造“创赢普洱”赛事品牌,通过赛、展、会、演等多样活动形式,把国内外的创业创新者吸引过来,让“创业之城”活力不断、魅力四射。

 

19.办好“创赢普洱”赛事。构建以企业和院校竞赛为基础、省级竞赛和地方竞赛为主体、全国性大赛为龙头的竞赛体系,整合各行业赛事资源,履行申报、发布程序,执行备案制度,嵌入产业科学设置竞赛项目,“多个方向归集,同一渠道开展”,推动“比赛、展示、交流、观摩”四合一,吸引全国、全省创业项目和人才聚集普洱。

 

20.鼓励创业者参赛。对参加国家、省级创新创业创意和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创业者,根据上级奖补金额按照1:1的比例给予市级激励奖补。对在普洱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企业中落户普洱的,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

 

21.评选优质创业项目。坚持立足普洱、面向全国、辐射周边,常态化开展创业项目方案征集评选、创业典型选树等活动,强化创业资金等政策集成式扶持。每年评选表扬一批成功创业者和创业团队,给予最高10万元一次性奖励。为创业团队、成长性企业提供形象策划、宣传推介服务,讲好创业故事。

 

(七)实化服务保障体系,优化生态鼓励创业。聚焦打造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的营商环境,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完整、便捷、高效的创业服务体系。

 

22.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撑作用,建立创业金融服务平台,提供融资协调服务。鼓励创业投资,支持市场化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资金支持,提升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效能,推动担保基金有效履行代偿责任,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免除反担保要求。引导银行业机构开发适合创业创新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创业创新企业申贷获得率。对资信记录良好的创业创新企业给予贷款利率优惠,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对接商业贷款、天使基金、创投资金、风投,融资担保种子资金、担保资金和短期金融产品等多种方式帮助入驻孵化园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2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推动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进一步简化各类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优化个体工商户智能化开办,提升经营主体注册登记便利度,实现审批由提速向提质的转变。保持政策延续性,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落实好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实施创业护航行动,建立“保姆式”“一站式”全程跟踪创业服务,确立专员包靠制度,健全创业典型跟踪走访帮扶机制,安排专人主动对接、定期走访、上门服务,为创业典型排忧解难。

 

24.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加强专家智库建设,发挥专家智库指导咨询效用。建设创业导师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由“成功企业家、知名学者、人社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政府部门业务能手”等各类创业导师构成的市级创业导师团队,分类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创业人才名录库和专家志愿服务团,组织开展各级创业导师走基层活动,采取结对帮扶、上门指导、专家问诊等方式,对重点群体创业进行分类指导。开设创业导师服务导航窗口,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创业投资、项目开发、资金支持等“一条龙”创业实践辅导。

 

25. 拓展智慧服务功能。依托“普洱智慧就业”“普洱智慧创业”信息化平台,贯通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市场配置、创业平台提升等方面,建成覆盖求职招聘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的招聘系统和创业服务系统。集中发布创业政策,集合各类创业要素,打造网上创业大集、众创空间、投融资中心、人才超市、创业社交等于一体的网络互动载体,动态发布创业故事、赛事活动、劳务品牌,依托平台整合相关数据,分析就业形势、智能匹配岗位、失业监测预警、提供个性化服务措施和解决方案,促进创业与创新、创业与就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一体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增强创业创新信息透明度。

 

26.实施创业援助机制。支持开展投资少、门槛低的小餐饮、小百货、小手工等微创业、家庭创业项目。开展就业重点群体创业项目评估帮扶,对经营困难的创业群体,及时组织创业导师、孵化平台给予指导支持。对创业失败的,按规定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

 

27.培育城市创业文化。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营造从社会到家庭崇尚创业、尊重创业者的环境。将公共创业服务积极融入社会基层治理体系,打造适合创业者的人文、娱乐、学习、交流、餐饮、健身、时尚的工作生活环境。广泛宣传推介普洱“创业之城”建设,多渠道宣传创业政策、服务举措、典型经验,讲好“普洱创业故事”,大力营造鼓励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使创业成为全市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二、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创业之城”建设工作,深化认识,深刻把握“创业之城”与普洱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本方案确定的各项任务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一体推进,形成统一、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

 

(二)压实责任,务求实效。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对照“创业之城”实施方案、工作任务清单,在本方案印发之日起1个月内,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门相关政策措施或具体兑现流程,集成各类要素资源,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密切协作,相互联动,推动工作落地见效。

 

(三)强化督导,严格考核。将“创业之城”建设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督查重点,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动态跟踪、及时通报工作推进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实施、督促评估作用,每季度调度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意见建议。每年针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强化考核,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来源:普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发布:2024-04-26